定位点
即日起至7/31,因办理整建工程,隧道暂停开放,详如连结。
随着2005年巴陵大桥正式启用,曾扮演台7线上重要联络要道的巴陵旧桥和串联两端的巴陵一号、二号隧道也正式宣告退役。鲜红色的吊桥不再有来往拉拉山的车流,转而成为旅人欣赏日治时期建筑艺术的停驻点。而隧道也转变为泰雅文化廊道,引人认识部落日常。
巴陵一号、二号隧道为1966年建造巴陵旧桥时人工所雕凿的通道。巴陵一号隧道长度为68公尺,里头可见就地取材搭建的泰雅传统高架谷仓、红色系的泰雅传统服饰、用来狩猎的猎刀、妇女持杵捣臼的雕塑,还有山猪、山羌、台湾黑熊等多种生长於山林里的原生动物公仔。接近隧道口处的大幅画作是出身於泰雅族爷亨部落的艺术家米路•哈勇﹙Miru Hayung﹚所绘制,其壁画作品常见用来当作是部落入口意象。隧道内的作品〈守护〉、〈生生不息〉以鲜艳的色彩描绘泰雅族人需有文面印记,才能於死後通过彩虹桥,以及象徵孕育泰雅族世世代代子孙的土地与河川。走出隧道後,一旁高约10公尺的混凝土柱为1914年为纪念巴垄铁线桥完工的纪念柱,柱体仍可清楚看见当时的兴建单位「土木局」的字样。越过巴陵旧桥後迈向巴陵二号隧道,隧道长度为79公尺,主要展示当地的农特产品,像是水蜜桃、甜柿、香菇、竹笋和高丽菜,还有妇女织布的示意人形,而墙上同样也有描绘泰雅生活百态的壁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