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位點
即日起至7/31,因辦理整建工程,隧道暫停開放,詳如連結。
隨著2005年巴陵大橋正式啟用,曾扮演台7線上重要聯絡要道的巴陵舊橋和串聯兩端的巴陵一號、二號隧道也正式宣告退役。鮮紅色的吊橋不再有來往拉拉山的車流,轉而成為旅人欣賞日治時期建築藝術的停駐點。而隧道也轉變為泰雅文化廊道,引人認識部落日常。
巴陵一號、二號隧道為1966年建造巴陵舊橋時人工所雕鑿的通道。巴陵一號隧道長度為68公尺,裡頭可見就地取材搭建的泰雅傳統高架穀倉、紅色系的泰雅傳統服飾、用來狩獵的獵刀、婦女持杵搗臼的雕塑,還有山豬、山羌、台灣黑熊等多種生長於山林裡的原生動物公仔。接近隧道口處的大幅畫作是出身於泰雅族爺亨部落的藝術家米路•哈勇﹙Miru Hayung﹚所繪製,其壁畫作品常見用來當作是部落入口意象。隧道內的作品〈守護〉、〈生生不息〉以鮮豔的色彩描繪泰雅族人需有文面印記,才能於死後通過彩虹橋,以及象徵孕育泰雅族世世代代子孫的土地與河川。走出隧道後,一旁高約10公尺的混凝土柱為1914年為紀念巴壟鐵線橋完工的紀念柱,柱體仍可清楚看見當時的興建單位「土木局」的字樣。越過巴陵舊橋後邁向巴陵二號隧道,隧道長度為79公尺,主要展示當地的農特產品,像是水蜜桃、甜柿、香菇、竹筍和高麗菜,還有婦女織布的示意人形,而牆上同樣也有描繪泰雅生活百態的壁畫。